首页 > 商务投资 > 离岸知识

离岸公司"海归潮":希努尔谋 支付宝为牌照

  希努尔男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希努尔”,002485.SZ)的前身诸城普兰尼奥服饰有限公司(下称“诸城普兰尼奥”)于2003年12月17日注册成立,法人代表是2008年初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桂波。

  资料显示,2002年7月3日,新郎国际在香港注册。公司法定股本为1000万港元,实际控制人王桂波占有82%的股权。2003年12月,新郎国际全资投资诸城普兰尼奥,经营范围为高档西服、衬衣等服饰制造。因其外商投资企业身份,故此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此外,新郎国际还在国内投资了王桂波实际控制的若干公司,使其均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

  然而好景不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王桂波决定弃用外资马甲,回归国内。

  2007年12月,诸城普兰尼奥向诸城市财政局零利率拆借22850万元,与王桂波实际控制的其他3家公司签订《资产协议》等有关资产的协议。王桂波控制的内资企业新郎希努尔集团向诸城普兰尼奥增资8000万元,占28.28%的股权。

  资产后的诸城普兰尼奥2007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8293.92万元,并由外商独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8年6月21日,新郎国际与新郎希努尔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新郎国际将其持有诸城普兰尼奥28%的股权以人民币224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新郎希努尔集团。股权变更后,新郎希努尔集团持有希努尔男装56.28%股份,内资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诸城普兰尼奥整体变更设立希努尔男装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由全国人大代表王桂波控制的外资独资公司诸城普兰尼奥成功变身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15日, 希努尔正式登陆深圳中小板。

  “善变”的海联讯

  “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联讯”)海联讯2000年在香港注册,注册资本为150万美元。2002年,海联讯试图在海外,此时它发觉,自己的香港身份对海外并不有利,而英属维尔京群岛才是海外公司真正的“温床”。

  2003年9月,海联讯进行股权调整,在香港转入一家名为Teamwhealth的、在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旗下,实现了第一次“变身”。然而,受到“非典”的影响,海联讯不得不停止计划。

  2008年,做了几年“假洋鬼子”之后,海联讯发现这个“洋身份”渐渐失去了原本的优势和光环,反而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桎梏。

  2008年4月,海联讯董事会决议同意Teamwhealth将持有全部股权转让给4名中国股东,内地人实际控股的外资企业变更为内资公司。由此,海联讯完成第二次“变身”。

  然而,正当海联讯手持“中国护照”,准备杀入中国股市时,却在证监会碰了一鼻子灰。2009年12月,海联讯申请在中国创业板首发,由华泰联合证券担任保荐,拟发行不超过1300万股,募集资金9874万元。但首发申请却遭到了证监会发审委的无情拒绝,原因正是由于其外资转内资的身份转换。

  在碰壁之后,海联讯改聘平安证券为保荐人,再次向创业板发起了冲击。根据海联讯的首发招股说明书,本次海联讯拟发行1700万股,募集资金1.33亿元。2011年7月22日,历经坎坷的海联讯终于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

  尽管海联讯终于获批在中国,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海联讯此次将募集资金提高到1.33亿元,但拟投资项目却从4个减少为两个,募集资金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从2008年到2010年期间,海联讯采购成本占比当年营业收入的50%以上, 核心技术收入偏低,不符合创业板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要求。

  看来,仅靠“变身”来实现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股市“江湖”中站得稳,走得远,企业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