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专题

日本央行或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本周一,日本央行公布的4月27日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由9人组成的政策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行应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继续在稳定物价、提振经济方面给予更多支撑”。与纪要内容相一致,该行当天(4月27日)在维持利率水平不变的基础上,将资产购买计划总规模扩大至70万亿日元。5月28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亚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抗通缩不仅是日本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一场“持久战”。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货币宽松格局将长期存在。而在零利率环境下,扩大资产购买成为主要政策工具。“不过,受累于疲弱的外需,近期回暖的内需恐难持续发挥威力,且需求萎靡的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而这正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棘手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地从流动性上做文章,恐难产生明显效果。”她指出。

货币宽松将长期保持

4月底,日本央行将资产购买规模从65万亿提高到了70万亿,是继2月14日一举扩大10万亿之后的又一宽松举措。此后,该行虽在5月份的政策会议上“无所作为”,但行长白川方明在近期的讲话中已明确表示,日本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的货币宽松举措。此外,日本首相野田佳彦23日也表示,央行的宽松立场并未改变,期待央行采取更多坚决措施,应对通缩局面。

“货币政策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制定的。事实上,在日本经济步入通货紧缩这漫长的20年间,外界关注焦点早已从‘是否宽松’,转移到‘如何宽松’、‘何时再宽松’上来。”李亚芬指出,从“3·11”大地震后的表现来看,日本经济虽呈现强劲反弹,但难以持续,何时走出通缩尚不可期。当前,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的重建支出,而这样的提振作用将在今年二季度达到最高点。此后,经济增速很可能面临回调风险。特别是在外部经济趋恶的大环境下,该国经济前景难言明朗。具体而言,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来自欧元区。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日本外需进一步疲软,贸易逆差已成常态。此外,来自国内的风险因素主要是能源制约。种种迹象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必然,并将长期存在。

资产购买成主要手段

为应对1989年地产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伤害,20多年间,日本政府已将货币和财政工具用到了极致,以刺激经济。然而,“高赤字”、“零利率”和“弱汇率”并存,已成为国内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日本央行除了不断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政策选择余地并不大。目前,日本央行资产购买规模已扩大至70万亿日元。从资产组合方面来看,大部分用来购买长期国债、国库短期债券、商务票据、企业债券、指数联动型、不动产投资等。其中,长期国债成为首选。

李亚芬告诉记者,当前多国竞相推出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竞争性的定量宽松”格局。在这一格局下,日本央行的债券购买行为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债券购买计划的通常目的在于拉低长期利率以及刺激支出和投资,这也被认为是该行为确保其财务和资产健全性而作出的选择。与此同时,这一举措还有促使本币走软的效果,提高出口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为抑制日元涨势,日本央行频繁干预汇市的做法遭到了美国和欧洲国家政府的指责,而采用资产购买这种“隐性”操作则可替代一部分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近期“维稳”预期增强

在本月“按兵不动”之后,日本央行“何时再宽松”便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不过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进一步宽松的需求不会过于急迫。5月17日公布的GDP数据成为最大利好。受益于震后重建等内需拉动,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今年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1%,按年率计算更是强劲增长4.1%,是该国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增长,实现“三连涨”。不仅如此,这还是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日本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其中,个人消费环比增长1.1%,公共投资增长5.4%。有分析认为,这表明前期宽松措施效果已经开始呈现。另据日本央行5月28日数据显示,4月份企业服务价格指数(CSPI)为96.5,同比上升0.2%,是自2008年9月以来的首次上涨。该行将此归因于政府重建支出的提振作用,以及国内消费及投资行情坚挺导致的价格上涨。

鉴于近期经济形势好转,日本政府在18日公布的月度报告中上调了对个人消费、出口以及就业市场的评估。这是自去年8月以来,该国政府首次上调经济评估,主要原因在于民间消费和出口的改善。对此,李亚芬认为,内需回暖并不能掩盖外部经济低迷对该国出口行业造成的巨大打击。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今年一季度外部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1%。由此可见,外需疲软无疑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一大考验。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