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务管理 > 内部控制与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Audit)、效果(EffectAudit)和经济(EconomyAudit)的总称,又称“三E”,是由独立的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高校绩效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人手,衡量学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预算执行绩效是对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其评价体系包括确定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通过确定预算执行部门使用资金的绩效目标,选择和制定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建立预算资金绩效指标体系,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可能采取量化指标。一方面将可以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通过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即绩效评价指标,以便比较、分析;另一方面对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评价而又对被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和耗费,应采用特殊方法进行估量,并纳入评价范围。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才能使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效降低风险。而对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还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建立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是确保评价质量的关键。 

  (二)分类原则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它涉及到高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预算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应根据资金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预算资金使用“机构”范围包括:机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科研单位及后勤部门等。预算资金使用“项目”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各专项预算资金等。上述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有不同的效益及体现方式,不同部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评价职能部门效益是看其决策是否正确,提供服务工作质量如何;而衡量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资金效益则看其投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投资效果等。总之,对各类用途的预算资金评价应实事求是,针对各自的特点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结果的针对性。 

  (三)绩效与公平相结合原则在确定和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时,要注重绩效与公平相结合。各部门利用资源的效率与效果是绩效问题,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是公平问题,要考虑到不同预算执行主体对绩效和公平有不同偏好。因此,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坚持独立性,不能偏于一方,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力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四)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长期绩效往往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难以在短期内体现执行者的工作业绩,而短期绩效业绩明显,但多要通过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体现。因此,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兼顾考虑两者的同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
上一篇:浅谈企业内部
下一篇:资产组减值探讨

推荐